如何加强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帮助其拥有健康身体?
加强适合学生的锻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运动项目的选择。选择运动项目(如跑步、游泳、蓝球等)时一定要是医学检查许可(有的学生可能是有什么疾病的要尊从医嘱)、本人喜欢、运动负荷适合本人、场地和设备器材允许、有指导者和同伴参与。
第二: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时间。
通常用心率法来判断运动强度。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的适宜强度是70—85%的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实际年龄。测心率常***用脉搏法,就是在腕部桡动脉处。 运动时自己用脉搏法测心率可能较麻烦,可以配戴可监测心率功能的腕表。
如果觉得测心率麻烦或自己又没有可测心率的腕表,可通自感用力度来进行主观评价。运动量适宜的表现:运动后全身微出汗、肌肉微酸痛、有疲劳感(但感到舒服愉快、情续高涨)、运动后食欲和睡眠良好,次日精力充沛、疲劳消除、有继续运动的欲望。运动量过大的表现:运动后大汗淋漓、头晕眼花、气喘胸闷、感觉很疲惫、食欲减退、睡眠不佳,第二天周身无力、肌肉酸痛、无运动欲望等。
第三:运动时间。运动时间包括每次运动的时间和运动在一天中的安排。
每次运动时间指除了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外的正式运动时间。有氧运动适能是运动强度达适宜强度时,运动持续20—60分钟。
运动在一天中的安排:每天的运动时间至少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节律;二是锻炼时的空气环境。人的体力、身体适应能力、㔹调能力及敏感性均在下午时段表现出较好的水平。锻炼时要选择环境好、空气好的区域锻炼。
第四:运动频率。运动频率指每周运动的次数。一般人可以每日坚持一次,但前提是次日不残留疲劳。若要减少次数,至少不能少于每周2次。一般每周3—4次是最适宜的运动频率,两次间隔不宜超过三天。
第五:运动注意事项。
1.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等身体适应后再增加运动的强度或运动量。
2.运动时要注意安全性:出现头晕、气短、胸闷等要立即停止运动,可以慢走待身体恢复至安静水平。
3.正式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后要做整理活动。
4.明确运动疗法与其他临床治疗的配合。
家长和老师要与孩子商定一个详细的锻炼***,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每天锻炼的次数和具体时间。实现锻炼形式多样化,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展多种多样,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如象征性的短跑,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校外体育活动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等有重要的意义。
用耐心消除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抵触:要想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习惯,首先必须消除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抵触情绪,而这种情绪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因此家长的耐心必不可少。创造条件以保障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切习惯的形成都要有相应的条件为基础,社会、学校、家庭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支持小学生体育锻炼,尽量减少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场地器材的保障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只有硬件达到了一定水平,才有可能让小学生有场地可动、有器材可用。学校也要有***、有安排地培训家长,以便在节***或平时由家长监督,帮助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身体较胖的人每天应有1小时的高强度的健美运动,每天必须消耗500卡路里以上的热量。应选择的运动项目有游泳、球类和骑自行车等。
个子瘦长的人可多进行俯卧撑或引体向上、哑铃、拉力器及器械体操等练习,以增强肌肉力量。也可进行跑步、打球、游泳等全身性运动,。这些运动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功能,使体质壮实起来。
体弱多病的人宜从事运动量小、缓和而安全的项目如太极拳、散步、保健体操等开始,待适应后,再进行慢跑等运动。
一般青少年学生锻炼身体以跑步开始,跑步也一定以个人身体素质为标准,也就是不要符合大于自己身体所承受的承受量,继儿慢慢加强锻炼量,后续慢慢再扩充锻炼方式不如跳绳,打篮球,游泳,体操而使身体得到全方位锻炼[耶]
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体育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当前的身体健康状况,又要使其逐步形成健康的安全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促进他们身心协调、全面发展。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设法转变学生传统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使体育练习与锻炼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其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将体育锻炼与自身的身体健康联系起来,与自身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与自身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体育宣传是实现家庭、社会参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宣传体育的意义,丰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激发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并通过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持久性。
二、教给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
体育锻炼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如果不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来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的效果,而且极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应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锻炼项目,并教给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指导学生会看图并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使其做到科学锻炼。
三、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为重点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逐步促进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运动参与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重要途径。
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运动必不可少,没有运动,哪来的健康可言呢?生命在于运动,简单点来说,你爱它,它也会爱你。
一、如何加强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出发:
- 学校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好每天运动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运动量来维持身体健康。接着,学校需要明文规定,其他科任老师不得占用体育课,保证体育能够正常上课。其次,学校也需要对全校的师生进行心理教育,上学生不仅在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
- 家校之间的合作:家长需要将自己孩子的身体问题如实报备给班主任,积极与班主任反馈孩子最近的表现和身体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可以将问题传给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堂上将会多加留意孩子的身体情况,保障安全的前提最大化安排适合孩子的运动量,同时也能够第一时间做到保护孩子和能够让家长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孩子在校信息。
- 学生本身
除了学校和家长的努力外,加强体育锻炼还得靠学生自身,培养孩子的运动意识,让他需要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每天坚持运动一小时,能够缓解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的心理问题,得到宣泄。
加强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除了在学校的一些体育活动之外,需要培养孩子养成的运动习惯,要做到他想要运动,想去运动。
首先了解体育锻炼为什么能增强体质?我们从“痕迹效应”说起。***设你的一个肌肉细胞为鸡蛋那么大,当你锻炼这部分肌肉以后,由于消耗了三磷酸腺苷(ATP)、糖元、各种无机物等,肌细胞就变成鸽子蛋那么大了。肌肉细胞有个特别的生理功能,叫“超量恢复” ,当它饿了,就要吃饱,不但吃饱,还要吃胀,然后变成鹅蛋那么大。于此,反反复复,肌细胞就会越来越大,肌纤维就越来越粗,于是力量速度耐力等等就增强了。
由此可见,“痕迹效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肌细胞本来就只有鸽子蛋那么大,一经训练,变成蚂蚁蛋那么大,耗尽了各种物质,人不就完蛋了?
所以,身体虚弱的时候不能锻炼,应通过合理的调理,让身体变得结实一点在进行锻炼。尤其是今年***病期间,很多学生在家里隔离,缺少运动,又加上伙食好营养充足,一个月下来脂肪堆积,不少学生都变成了大胖墩儿。回到学校不能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先从走开始,“走”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方法,通过慢走过渡到快走,再进行慢跑,到快跑,然后跳跃……
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让身体逐渐强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