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立国为什么如此长久?
作为一个在二十四史中缺失的王朝,西夏王朝的神秘向来使得很多人对他兴趣盎然。西夏王族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隋朝,如果从李元昊称帝算起,是190年,而按《宋史》记载虽未立国而王其土的夏州***算起,是347年,(881至1227)。亦及黄巢之乱后拓跋思恭掌管定难军的时期。883年,拓跋思恭被赐姓李,封为夏国公。
公元982年,李继捧献地入朝,李继迁树起反宋大旗,一个独立的,试图摆脱中原***控制的党项***由此建立起来。
那么为什么西夏能立国如此长久呢,本人认为原因是多样的。
第一,就要注意他的前身党项夏州***,正如前文若述,这个家族在夏州地区的统治从唐王朝时期就开始了,其威望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起码这就给了李继迁后来吸纳族人独立建国反抗大宋的口号以一个基础。
如果没有曾经的党项民族夏州***,那么党项人们心中也就不会对独立国家有那么强的期望,所以说,党项民族豪酋之间对于独立建国的共同凝聚力是个基础。
第二,契丹辽朝的先行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给了西夏以借助矛盾生存的机会。
如果没有契丹辽朝,西夏根本无法独自抵抗宋朝,但有了辽朝的存在,即使辽朝不帮助他,宋朝也会时刻忌惮着,不敢将全部国家***动用在对西夏的战争上。而对于后来的金朝而言同样如此,西夏是个攻打他得不偿失的主儿,况且其又主动称臣,态度恭敬,金王朝自然不愿意在建国初期,国内政治矛盾严重的情况下去给自己增加一个敌人。
第三,党项军事实力强悍,同时在本土作战时对沙漠和黄土高原气候的熟悉也使得其占尽天时地利,比如1044年,辽兴宗讨伐西夏的河曲之战,因为突然爆发的风沙天气而被西夏军反杀。
西夏建国后,实行全民皆兵制。规定年龄在15岁到60岁的民众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平时不脱离生产,而战时参加战斗。比如精锐重骑兵的铁鹞子,《神秘的西夏》里说的很详细,他们的冷锻铠甲淬露青光坚硬出奇,非“蹶张硬弩无法射入”,冲锋时捆绑在一起,虽人死而不坠马。
而更有擅长于山地奔袭的步跋子和横山地区彪悍蛮横的羌族士兵,以及后来在晋王察哥的建议下仿照宋朝建立的西夏神臂弩手。此外还有俘虏组成的炮灰部队——“撞令郎”,和在战时负责掠夺牲口和奴隶的擒生军,以及从擅长骑射的贵族子弟中挑选出负责保卫西夏王庭的“御围内六班直”,还有一支规模只有200人的炮兵部队——“泼喜迭”。
再者,从西夏彪悍的民风从女人身上也可以看出。有这样一条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五年七月,盐州送到劫乌白池盐贼拓拔三娘并婢二人。”女人都敢犯法劫盐,可见一般。而西夏更是一个女人都能带兵打仗的国家,军队中有被称为“麻魁”的女兵。
公元1098年,西夏小粱太后率军包围平夏城,连续攻城十余天不下,粮草渐渐耗尽,此时又被一场西北大风吹折对垒战车,夏军溃败,粱太后惭愧大哭,用利器划破脸颊,血流满面表达复仇的悲痛决心。
第四点,就是西夏国家的特性了。一方面,统治者***取了蕃汉联合统治的方法,吸纳***中的精英用来为国效力,特别是文职官员,比较侧重***和他们的经验。但是将军权牢牢掌控在党项人手中。李元昊仿照大宋的模式,增设了尚书省,下设十六司。确立朝贺仪式,这增强了皇帝的权威和排场。
而在军事结构上,善于学习的党项人也学习了吐蕃人的案例。早期的党项军队依赖于部落首领的控制,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但李元昊学习了吐蕃在凉州的军事组织的特色,设置了十二个监军司,每一个监军司任命三个首领。而权力最大的统管所有监军司的左右厢首领无疑由王族和王后一脉的亲属担任。当要调动军队时,由中央***派信使用银牌发出指令。这多多少少制约了党项地方豪酋的权力。
以上是西夏学习***建设政治制度的表现,但西夏不会建设一个缩小版宋朝的国家,他必须要让西夏拥有不同于大宋的国家特质。
所以,这就是李元昊执着于创造民族自己的文字,颁布秃发令,改李姓为嵬名,颁布西夏自己的年号的原因。
而西夏文的存在也有利于稳固统治和提升党项人独立的民族意识。可以说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这样才不至于被宋朝很轻易地征服。
如果从元昊在1038年建立国家开始算,到1227年被蒙古消灭,前后有190年,要是算上拓跋思恭割据夏州,那立国就有347年,和辽宋金相比较,反而是最长的,给人印象中一直很小的国家何以立国如此长久呢?原因也是不少的。
地理的因素
西夏境内北有阴山、狼山,西有贺兰山,西南祁连山,东南六盘山,接连宋境还有广袤千里的横山,黄河从西南向东北直贯其中,地势多狭隘,还依山带水,形势雄固。河西走廊和黄河河套地区都是水利发达,宜农宜牧,是闻名天下的粮仓和产马之地,这是老天赏赐的优势。
自身的警惕
就是因为和其他国家相比较,西夏是小国,人力物力不能和别人比,对外战争又频繁,所以就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王称《东都事略》一针见血指出:大抵国大有所恃而不戒,故其强易弱;国小则无所恃而常惧。军民之势犹一家也,相恤相救,谋虑日深,故其弱为难犯,此其所以为中国之患欤?
经常警惕的人总能避开常人不能察觉的危险,充分发挥自身的灵活优势取得最后胜利。
左右逢源
处在夹缝中的西夏人很能左右逢源,从中寻求平衡,一手战争一手和谈,以胜求和,一直是西夏人手中经常打的牌,谁强就联合谁,去打那个弱的,从中占取便宜,不但政治上得到好处,在经济和实际利益中获得更多好处,就是有灵活的外交手段,对于延长国家寿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尊重知识提拔人才
夏国皇帝对人才的提拔、重用也是非常突出的,特别是元昊,不说招揽境内的人才,连宋国投奔过来的失意者也多加尊重和重用,对于敌方的降官降将也是礼遇有加,赏罚分明,量才录用。
同时还注意兴建学校培养人才,元昊建立蕃学,乾顺建立汉学,仁孝在全国设立学校,***取一系列措施,培养大批人才,缩小与汉族在文化方面的差距,提高西夏的文化水平。
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
夏国皇帝有不少具备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针对国家的不足,在官制、兵制、礼制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就像打游戏升级一样,一代一代的修补更改不足,国家机器运转自如,国家的寿命如何不长久呢?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谢谢!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标志着党项人正式建立***,也标志着宋夏战争拉开序幕。
西夏是个顽强的***从1038年宋夏战争开始,到1227年成吉思汗消灭西夏。强邻环伺的险恶环境中,西夏顽强生存了190年。
那么,西夏为何这么抗打?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占据了地利之险
曹魏之所以拿东吴无可奈何,是因为东吴占据了地利之险。
这里的地利,指的是长江。不仅曹魏,后来的前秦也在长江栽了跟头。而进攻西夏,不需要横渡长江,因为横在面前的,是陆地的屏障。
八百里朔漠,保证了敌兵未至,就已精疲力竭;贺兰山阴山祁连山等,保证了骑兵不可逾越。这样一个小国,能占据这些地形条件,足以保证西夏不会在强敌进攻下很快被摧枯拉朽地消灭。
而且,上游黄河对于敌人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阻碍,特别是缺少船只的游牧民族。除此之外,在西夏的西部南部,是分裂的吐蕃部落,根本难以威胁西夏,这保证了西夏对阵东方北方敌人时没有后顾之忧。
另外,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通过河西走廊可以和西域贸易,有宁夏平原就能保证饿不死,这保证了西夏的坚韧。
2、创立了铁鹞子
二战时德国肆虐西欧,为啥就是对瑞士网开一面?
瑞士是中立国嘛!
很对,但这都是虚的。因为你不能要求强者去尊重弱者的地位!
真正的原因是,瑞士虽小,但是境内基本都是阿尔卑斯山。在山区打猎的,基本都是射箭高手。由于人少,瑞士基本全民皆兵。如果德国霸王硬上弓,势必会有很大伤亡。拿下一个***还不丰富的瑞士,不划算!还不如保留瑞士,作为自己的资金中转站。
西夏基本也是全民皆兵!
长期以来,西夏常备军维持在50万左右,而西夏的人口才300多万。加上党项人长期在西北喝风,擅长摔跤,体质很棒。因此,在局部战争中,西夏可以取得一些对决的优势。
这就让邻国吃掉它显得很费劲。
北宋执行堡垒封锁和迂回包抄的战略,可惜也是功亏一篑。
另外,西夏占据的河西走廊是除燕云十六州外另一重要的养马基地,占有此地的西夏很快发展起自己的骑兵部队,这就是“铁鹞子”。
“铁鹞子”是李元昊创立的重装骑兵部队,这是和后世金国“铁浮屠”“拐子马”相差不多的骑兵部队。
有了这一部队,西夏成了难啃的刺猬。
3、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封建化是两宋周边少数民族的基本都要经历的流程。
1038年李元昊称帝,就是西夏封建化的重要一环。可惜西夏势单力薄,最后只能取消帝号乖乖向北宋称臣。
取消帝号后,西夏其他方面的封建进程却没有停止,包括营造宫殿,仿照中原制度建立自己的官僚体系等。最重要的是,西夏参照中原文字,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可以说,除了没有皇帝尊号,该有的,西夏都有了。
封建化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如清朝,可以占据中原,问鼎天下。而如果像北魏孝文帝、金国这样就只能迅速腐化,无力回天了。
古往今来的无数故事告诉我们:封建化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本来特色,是封建化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西夏基本就是这样的。
学习封建化,但又不失本真,所以西夏的战斗力强,不是没有原因。完成封建化后的西夏也吸引了很多失意的北宋文人,他们的到来为西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领导会来事
西夏一直是很乖巧的角色。
从唐朝开始,党项就对***尊敬有加,皇帝一高兴,就把塞上之地赏给他们自力更生。五代十国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西夏也在不断变换主人。因为太乖了,领导都没有了收拾它的理由。于是各朝皇帝给了党项数不清的称号。
宋朝建立后,党项及时上贡了战马,很有眼力架儿。直到宋太宗想要兵不血刃搞掉这一势力,才有了李继迁出逃,最终和宋朝为敌。
鉴于和北宋闹翻,西夏将殷勤的目光投向了契丹。在契丹帮助下,西夏多次挫败了北宋进攻。由于和辽国的特殊关系,西夏在北宋和契丹之间玩起了三国演义。这种策略保持了一种微妙平衡,保证了西夏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了下来!
金灭辽宋后,曾想把西夏一起端了,无奈困难重重。最后精疲力竭的金夏双方坐了下来,结果是西夏奉金国为宗主,保全了自己的社稷。
直到后来蒙古崛起,打破了地区平衡,独木难支的西夏才在成吉思汗的猛烈打击下走向灭亡。
5、运气不是一般的好
西夏立国190年,最危险的时刻除了成吉思汗侵略,还有北宋的“熙河开边”。这一行动由北宋名将王韶发起,从西夏南部一路向西3000里,征服了周边的吐蕃部落,势力直达新疆境内。
王韶的成功对西夏形成了战略包围。从此西夏后方不再安全。
“河潢开边”拓地3000余里,根本上形成了北宋对西夏的战略优势。而在王韶的打击下,西夏的国土不断被蚕食。直到王韶退休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北宋再次展开了对西夏的战略包围。宋徽宗期间,北宋奸臣童贯还率军深入西夏后方,再次到达新疆境内。
但是眼看西夏就要被北宋蚕食殆尽,“靖康之变”爆发。北宋轰然倒塌,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西夏得以起死回生。
北宋灭亡后,南宋和西夏不再接壤,西夏又认金国为宗主。这样的条件下,西夏再一次延续了100年的国祚。
天意如此,这都是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西夏从1038年建立到1227年灭亡,前后差不多有两百年。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实在让人十分惊讶。为什么说西夏延续这么长时间让人惊讶呢?
(西夏区位图)
其一,西夏从开国皇帝李元昊开始,虽然在和南宋的战争中占得优势,得以建国。但是李元昊当了皇帝以后,却不像一般开国皇帝那样,而是开始乱政。嗜杀无度,骄奢淫逸,最后还被自己的儿子削掉鼻子而死。同时,他的儿子又被权臣诛灭,引发***。一般来说,这样一种状态,就是王朝末年的乱象。然而,西夏没有乱,后来竟然延续了两百年。
其二,西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古代中国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总会受到来自中原王朝和周边其它少数民族的强力攻击。很多曾经强盛一时的民族,比如鲜卑、突厥、回鹘等等,都在这种双重打击下,昙花一现就灭亡了。西夏却并没有落入这种怪圈之中。
其三,当时西夏虽然和宋朝、金国(早期是和宋朝、辽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其力量其实是最弱的。一个弱小的国家,应该是撑持不了多久的。但最终他撑的时间却比金国、南宋都长。
其四,蒙古对西夏前后发动了六次战争,才把西夏拿下来。比蒙古对金国和对南宋发动的战争都要多。这给人一种感觉,似乎西夏的战斗力,比南宋和金国都要强大。
(李元昊)
那么,为什么原本是弱国的西夏,最后竟然能延续那么长时间呢?
一、控制河西走廊让西夏具有不俗的实力。
从汉武帝开边到唐朝末年,河西走廊一直属于中原王朝的。尤其是中原王朝处于大统一的时候,中原王朝都牢牢地掌控着河西走廊。
不过在唐朝末年,中原王朝已经失去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党项人利用这个机会,打败吐蕃、回鹘等民族,独占了这一块。
河西走廊是中西物质集散地,掌控着这一块,就意味着掌控着贸易市场。而贸易市场总能够产生暴利,西夏也就利用这一优势,让国内虽然粮食生产并不是很丰富,但依然能够保持着较高的经济水平。
之前的北方及西北方的少数民族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或者说没能力控制这里。他们在没有什么适合耕种的土地的情况下,想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往中原进攻,抄掠中原的物资。这也在中原国家那里带起了很大的仇恨,被中原国家强力打压。因此,那些地方的少数民族很难发展起来。
(西夏军队)
二、西夏在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寻找到了生存空间。
如果北方除了西夏外,没有其它少数民族,或许他们会受到中原王朝的强力打压。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北方除了西夏以外,还有辽国、金国。
北宋的时候,是辽国、西夏、北宋三足鼎立。南宋的时候,是金国、西夏、北宋三足鼎立。因为都是三足鼎立,因此,西夏在另外两国中,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比如,当辽国、金国不满西夏,攻打它的时候,它就迅速背弃宋朝,依附辽国、金国。当宋朝攻打西夏的时候,它又可以很快和宋朝讲和,背弃辽国、金国。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无论是辽国、金国,还是北宋、南宋,他们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很多时候还要想办法拉拢西夏。也就是说,辽国、金国要拉拢西夏和宋朝斗,宋朝也要拉拢西夏与辽国、金国斗。因此,就算西夏反叛了,他们要发兵打它,也常常是适合而止,只要把它拉回来就可以了。
这种情况有点像三国时期的东吴。东吴是最弱的,但是因为它是蜀汉和曹魏都要争取的对象,因此反而受到的打击最小,建国也是最长的。
三、蒙古把西夏当成自己的练兵场和粮食补给站。
蒙古对西夏进行了多达六次的进攻。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着力攻打西夏,只是把西夏当成了他的练兵场,同时还把西夏作为其粮食补给站。只要每次打服西夏就可以了。他的战略重心是世仇金国。后来,当蒙古与西方国家花剌子模结仇以后,他的战略重心又放在花剌子模。等到成吉思汗灭掉西辽,接着又灭掉花剌子模,拥有了宽阔的地盘,可以获得足够的粮食和人力物力的时候,蒙古才不需要西夏了。这时候,蒙古帝国才把西夏给灭掉了。
总之,西夏实际上并不是太强大,但它却利用了当时的国际态势,让自己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家中的一个生存奇迹。
(参考资料:《宋史》《西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