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祖宗十九代》少到这种程度院线的良心不会痛吗?
郭德纲头一次导电影还不知道院线潜规则,以为只要把电影拍好就行。现在一些***传媒公司和院线之间都有利益关系,对新来乍到的肯定要打压。庆幸自己在的城市能看到《祖宗十九代》,带着老婆闺女看了感觉不错,笑点足有深度。
第一1.既然要评,就先要看过这个电影。这样你的评价才中肯。电影好坏你看过再说。也不显得你丢人。我是看了电影的,和众多喜剧电影比。该片算是够搞笑的。算是可以让观众笑声不断的片子了。如果你不是故意抬杠的话。不笑你可以打我。 第二2.搞笑,此片是认真的。影片内涵很低。但这个片我就没打算学到什么。能让我笑就满足了。正如郭德纲老师常说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比个...啊。3.我看的片。近几年能让我笑的也就麻花团队,和周星驰(早期)的电影了。不服的。求诸“神”跟帖推荐几部。推荐不了就别再瞎黑了。4.虽然没内涵。但电影搞笑不断。捧场嘉宾个个出彩(不服跟帖)。有空了,想笑了,想看喜剧了。真的推荐您可以看一下。5.借鉴之前看到的贴。“打一打影评砖家的脸吧,凭什么说这样的喜剧片没有一点文化教育意义?”(麻花,星爷估计在偷笑)
哈哈哈,这是什么问题?我们类比一下:
一堆烂水果摆在超市里卖,没卖出好价钱,要不要问超市老板良心不会痛吗?超市老板是不是还要反过来问供应商:你特么提供的什么水果?
一所大学里的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那些用人机关试用期没结束就把他们辞退了,大学校长要不要去问这家公司:你凭什么退我的学生?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你一看就知道,这问题不出在超市和用人单位,而在供应商身上。作为平台,他们是没有良心这一说的——如果有,那么让好的商品卖出好价钱,让这个平台更值钱就是良心。
回到电影上来。2018年春节档多部电影突破10亿,头部的《唐人街探案》和《红海行动》甚至会突破30亿,而郭德纲导演的电影虽然有众多明星参与,甚至无法破亿。你觉得是院线打压呢,还是观众的选择呢?观众为什么不去看郭德纲的电影,偏偏选择那几部呢?
所以,今后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现象:烂电影别说混吃混喝,甚至在100亿的大缸里,一口粥都喝不上。不是所有进入院线上映的都是好电影,更不是所有好电影都可以卖座。《祖宗十九代》的惨败证明: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度已经越来越高了。
以上。
圈子不同罢了,电影的拍摄最关键的就是电影的发型,就好比明星与经纪公司一样,经纪公司一定要大,才能有好的合约,因为他们已经垄断了大部分的明星代言市场份额。电影的发行商更是如此,你看看最近几年的大片,背后都是众多的发行商联合制作联合发行。
郭德纲在拍摄之日后期制作时就已经发过了类似的微博表示众多人都不看好他拍祖宗19代,估计那时就是因为他没有搞得定电影发行商,电影发行商这都是大爷,虽然你的相声圈里混的牛,但没我们发现你拍的电影照样不行。
结果大年初一上映大家就看到了,拍片只占0.9%,而且大多都是上午场和凌晨场,我搜了一下周围的***,大多都是二线城市或者是县级市的***才有放映。场次之少,放映时间之恶劣,可见一斑!
在这种情况下,祖宗19代的上周率还是高达60%,也可见郭德纲的影响力还是比较牛逼,德云社的老和部队还是厉害。据反应,影片的笑果不错,大过年就适合看这样老少皆宜的影片,用郭德纲的话说:大家乐呵乐呵得了。
哈哈,放心吧,院线靠《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红海行动》《西游记女儿国》四部片已经4天累计总票房已经达到30多亿了。
郭德纲执导的《祖宗十九代》6200多万票房院线根本不看在眼里。
院线良心会痛吗?
嗯,完全不会。
院线排片卖票放电影,干的就是赚钱的活儿。
人家《红海行动》上映时也没多少排片,但人家影片质量高啊,观众看后都说好,***在后期马上多给了很多排片。
你《祖宗十九代》也是上映了,怎奈口碑拿不上台面,***要是还给多排片,那就是真傻了,人家不给你挣钱,又不是老板朋友,多排片的亏损找谁去报销啊。
问这个问题就搞笑,你郭德纲拍电影是为了挣钱,***放电影也是为了挣钱。
怎么你拍烂片给***放映不良心疼,人家***不给你多排片就必须良心疼?
我本来想带爸爸妈妈去看的,家附近的电***就只拍了初一初二初三,3天,每天两场,一场早上8点,一场晚上23:50,都不是好时间。早上去是不可能的,无论啥片我都不可能早上去看,晚上23:50,看完都凌晨一两点了,老人家扛不住。对这个排片很无语😓
0506的郭德纲到底有多强?
最主要是符合当下社会有些人的心里欣赏需求而已,并没有强或不强的标准,世间轮回没有绝对的,你的执念,说明只看到了现象的一面,实际上,大家没看到德云社的艰辛,郭德纲的不易,佛经说:诸相非相,一切相都是虚妄。
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并非是来源于『自身不努力』或是『过度商业化』。现在退步的核心原因有两个:身份的变化和文化市场的变化。
首先是身份的变化。郭德纲在05年前后还是 underdog,他最有名的『我』字系列相声基本上都是以塑造底层小人物为主,无论使用做阶级跨越一步登天的梦,还是通过底层视角的愚昧感来做包袱,其内核依旧相当完整与统一。这正是对于那些经典段子的抽取与改造,我们熟知的传统相声也是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在这基础上制造笑果。《文武双全》塑造的嘴硬的小人物,《揭瓦》里面不要脸的住户……这些包袱背后都是喜剧非常经典与常见的桥段,也是很有水平的。郭德纲心境与这类人物比较契合,塑造得非常好,自然大家觉得相声水平很高。
但是后来随着德云社发展壮大,郭德纲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已经做到了阶级跨越,成为了事实上的『有钱人』。这个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类比对象,就是冯小刚。冯小刚当初拍普通人的喜剧拍得非常好,大家也很喜欢;后来成了大导演,预算多了,拍出的东西反而显得精致有余但不接地气。正如现在的郭德纲,不可能再回头去塑造底层人物,观众也不会接受的。以他现在的身份能够塑造的,无非也就是类似『土财主』、『损友』或是其它一些与阶级无关的人物,这些人物能做出的喜剧是相当受限的,内核也不会有多少『悲剧』感。为什么于老师的父亲出场率这么高?于老师一家都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大家稍微回忆一下就能理解了。当段子的核心人物从『我』变成了『我遇到的不同的人』,怎么可能还能引起这么多共鸣呢?
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德云社的相声会有不少比例性喜剧和屎尿屁的梗——因为这类段子和人物身份没有关系,无论人物是什么样,都可以用。缺少人物,相声自然显得非常零碎,甚至像是小段的拼接。在我看来,郭于这对搭档能够在如此明显的限制下做到现在的程度,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了。
第二个原因是题材受限,以及德云社关注度太高。为什么德云社如此专注于传统相声?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安全,没有政治风险。我们其实能够看到,十几年前的相声小品尺度要远比现在大得多,现在的舞台作品大量话题是根本无法涉及的,讽刺完全不可能冲向社会,相声演员想要规避风险,基本上只能靠自嘲(包括周围人)。缺少讽刺的相声还是好相声吗?为什么觉得当初的相声好听,哪怕是一些包袱不多的,比如《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因为真实、过瘾。现在不光是相声,整个文化市场都是类似的一个结果。要求相声来当出头鸟,不现实。
题材受限,不能说别人只能说自己;自己已经无法塑造小人物了,那现在郭德纲还能怎么办?那些『好听』的相声应该由徒弟们来创作,对于郭德纲来说能够做的事情更多是幕后的,台前主要是吸引人气稳定军心,相声本身艺术成就关系不大。他现在有点像是王晶,他可以投资很多不挣钱的艺术片,他自己也可能很喜欢,但是他自己拍,一定还是赚钱的商业烂片。
那时候应该是登峰造极的境界了
特别感谢郭老师,是他让相声能活下来,让中国相声人找到出路,能体面的活着,
没有郭老师,相声早死了,那些说你三俗的,把相声搞的乌烟瘴气,相声要被小品替代了,说相声的都去演小品了,还怎么说是相声演员,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那两年作品比较多,比较新颖,如《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西征梦》、《我是***》等,这些作品相较主流的歌颂型说教型12分钟型相声炯然不同,很接地气,让人眼前一亮焕然一新;第二、这些作品是在主流相声的极力打压下产生的,是郭德纲生存与死亡必抉其一的抗真,系千钧压力下之呕心沥血发出的悲愤的呐喊,这样艰难的环境最容易出大作出精品;第三、这个时候,郭德纲的相声正逐渐被广大百姓所接受,剧院的观众越来越多,票价越拉越高依然一票难求,并有黄牛炒票的行为。德云社的相声影响不断扩大,处于红火刚刚起步的实际情况,也客观地为郭德纲创作起了动力和助力的作用。所谓真正的能者,压力越大,飞的越高。郭德纲7岁学艺,酷爱相声,不抽烟不喝酒不烫头,不应酬,不***,不泡妹子,甚至不交朋友,除了相声还是相声,笃定相声,潜心学习,这种苦行僧似的钻研,试问还有谁这样为之?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传统相声孤本,让大家听到了真正的传统相声;德云社不靠国家扶持,立于市场,得到百姓和社会的认可;22次返场,创造了相声返场新高;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真正商演,让国粹相声这张名片走出国门;创建了德云社这块金字招牌,含金量正越来越高,培养了一大批观众喜欢的相声演员,按郭德纲的说法,替祖师爷传了道,让相声又重新得到了百姓的认可,百姓听了有了发自肺腑的欢笑,带动了整个相声业的复兴。俗话说,创业艰苦守江山更难,郭德纲能用一己之力挽相声于危困,这是多大的能耐呀!
我试着回答您的问题。
05.06的郭德纲有多强,我想给个评价,至少前无来者。
空口无凭。先来看几张图片。
第一张。
这是德云社早期的一张珍贵照片,说相声真卖了挂票。当时正是两个时段的观众交替,但听完早场的观众听上瘾了不愿意走,而晚场的正陆陆续续进入,场面混乱。这时郭德纲出面,借了周围商铺的所有板凳,把观众席开到了舞台上。观众演员零距离接触。
第二张。
这是德云10周年庆典时郭于接受***访时的照片。但最为震撼的照片我没找到,题主可以自己搜一下。那场演出从晚上7点半演到凌晨一点半,然后观众起立,鼓掌近半个小时。岳云鹏在后来演出时亦有回忆。
第三。
这是郭于在天津,演了近四个半小时,返场25次,现场观众几近疯狂。天津同行也差点疯了,以后我们怎么演?
当然这三张图片只能说明场面的火爆,下边我分几点说说作品。
第一类:记叙文。包括《西征梦》,《我要幸福》,《我是***》等。情节雷同,都是小人物的自我奋斗史。哈哈大笑之余暗自心酸。听这些相声时,我时常想起阿Q。
而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段正是郭德纲的日常生活。《西征梦》中美国大使馆秘书要坐公交300路区间,《***》中几个人跟着819路跑了一圈,公交车的哏用不同手法展现了两次。至少说明郭对公共交通的熟悉。现在你再让郭德纲写公交车,他知道要刷卡吗?
这样的包袱有好多,贯穿衣食住行。诸如削面要一辫子蒜,加油要地图等等。
如果说这几段相声是记叙文,那么写的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艰难而自嘲的活着。
第二类:议论文。主要作品包括《论相声50年之现状》。据说很多人听哭了,更让人怀念的是那个歪肩膀老头那时还站在郭的身旁。
其实我听这段,感兴趣的并不是那句振聋发聩的“我爱相声,我怕它完了,但谁TMD爱我呀”,我感兴趣的是关于相声早期观众的论述。早期相声观众主要是贩夫走卒,郭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这个群体,怎么能让这些衣食父母高兴呢?郭德纲说:“相声不搞笑是最搞笑的”。
第三类:说明文。这类就太多了,鼓曲,评剧,还包括太平歌词。
说来可笑,我今年40多岁,六七岁开始听相声,真没听说过太平歌词。电台里也没播过。我就记着侯宝林白沙撒字,好像提过太平歌词。但当时光注意白沙写字了,没听他说什么。
关于太平歌词我比较赞成郭麒麟的话:不太好听,郭德纲给改良了一点。
而郭的西河大鼓就好听多了,有兴趣可以去听听《灞桥挑袍》。
我个人认为郭德纲对曲艺最大贡献就是培养了一大批曲艺观众,他们对民间小曲、各个流派大鼓、甚至吆喝都产生浓厚兴趣。
这批人里包括我,我就是听郭德纲以后才喜欢这些的。
好了,这就是我总结的05.06的郭德纲,其实06年之后他也有过好作品,可以听听《学电台》,《新夜行记》。
人生苦短,活一百岁的没多少人,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待会儿再笑。——郭德纲
2018年有一档节目《相声有新人》,当时被观众落票出局的李寅飞,临下场前说了这样一段感言“今天站在这里,不是以两个相声团体负责人的身份,而是以一个相声爱好者的身份对郭先生说‘我多怀念那个04、05、06年,在台上玩命说相声的郭德纲啊,我多盼着那个下午1点半开始卖加座,我8点在门口通道排队的那些日子啊”。一番肺腑之言,令在场的同行无不红了眼圈……而做为一个看着郭德纲一路走来的钢丝铁粉,我也很想说一句“我们也很怀念那个时候的老郭”!
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无钱更苦。江湖险,人心更险。春冰薄,人情更薄。……郭德纲
郭德纲真正红的是2005年,是在他拜师之后。2004年10月经石富宽与于谦(石富宽是于谦的师傅)的极力引荐下,郭德纲被本已看好他的侯耀文先生收入了门下。
众所周知侯耀文是相声***侯宝林的儿子。一个很有名望的相声世家。正所谓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当年举步维艰才刚有起色的德云社,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越来越火的。那个喜欢喝酒,烫头,养马的于谦既是老郭的黄金捧哏搭档,亦是老郭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
东风也有转南时,瓦片也有翻身日
2006年郭德纲在***歌剧院演出,彼时的郭德纲正是红得发紫的时候,现场观众也给力,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返场。记录是当天返场22次。不久之后在天津的一场演出中,郭德纲在观众呼声中一再返场,更是创下了25次的记录。
郭德纲最经典的系列作品,大多都是开始于05年。著名的如《西征梦》、《托妻献子》,只说了一次的《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和著名的“我”字系列,“你”字系列和老段子翻新的“论”字系列,都为当时已经没落的相声行业,来了一个完美的起死回生。
当年最经典的《我这一辈子》、《我要上春晚》、《我要幸福》、《我是***》、《我要奋斗》、《我要反三俗》等作品,把一个勇猛无畏的底层草根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那时的郭德纲搏命一样,怼天怼地怼同行。就像师傅侯耀文所说:他一路走来,步步血泪,无人扶持,势必嫉恶如仇”。
这行不好干,说得不好观众骂街,说得好了同行骂街。——郭德纲
的确!郭德纲一路披荆斩棘吃尽了常人吃不了的苦,经历了三灾五难,兄弟反目,徒弟背叛,众叛亲离……却是打碎牙齿咽肚里,最后还生生扛起了相声界那面落满灰尘的大旗。他却扛的问心无愧,扛的当之无愧!
郭德纲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相声界的扛鼎***,与他多年以来的努力,坚持,不放弃都是密不可分的关系,05.06年时他的爆红,也绝非偶然,如果没有被同行的冷眼相待,没有成名前那些小人物的艰辛苦熬,就根本不可能会有今天的老郭。
要知道,老郭从6岁开始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最后又师从相声***侯耀文。其间又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梨园多年。直到1995年,创建了德云社。
前有古圣先贤说的好,你写的诗那得是男女老少都能看的懂读的通的才能称之为好诗,后有影评人也说,无论是什么样的片子,只有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可和了然才能算的上是经典。而郭德纲的相声恰恰就是如此,得到了绝大多数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郭德纲有着几十年的舞台经验,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深厚的功底。让他随时引经据典,张口就来,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冷场记录至今为零,还有他那各种各样出人意料的脑回路包袱,每每让台下的观众直听的捧腹大笑,拍案叫绝!
郭德纲的相声之所以能够在那个凉凉多年的相声界里脱颖而出,只能说,那是老郭的本事。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想想郭德纲这些年遭受过那么多同行的诋毁和非议,对于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他来说,根本再不值一提。